2024年10月18日,由校学生思想工作委员会主办,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第四十六期教授“有约”活动在新地球村214教室举行。本期受邀人是来自高级翻译学院的潘卫民教授,为同学开展题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实践与感悟”的专题讲座,活动有100余名同学参加。
讲座伊始,潘教授通过自身求学之路的坎坷,生动诠释了“只要心怀梦想,勇于追求,努力就永远不会嫌晚”的励志理念。潘教授通过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经历,提出了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并与西方借鉴异域文明。潘教授认为语言文化交流在两国合作中具有纽带作用,它是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途径。他特别提到了儒家“和”文化,认为这一古老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更是化解国际冲突、促进世界和平的钥匙。
潘教授在谈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实践与感悟时提到:“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恒河,那经年累月积雪融水汇聚的奔腾,到喀麦隆雨林中参天大树对阳光和沃土的不懈追求,都启示我们:无论是发力前行还是争取地位,都需要深厚的积淀与不懈的向上精神。站在南非好望角的悬崖之巅,我深感认知的边界在不断被拓宽,正如我们的文化视野,不应局限于一隅。而拉斯维加斯与迪拜塔的辉煌,则是人类努力与毅力的见证,证明只要勇于奋斗,奇迹无处不在。”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对潘教授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解上颇受感悟。
最后,潘教授向学生们分享了关于学习生活方面的宝贵格言,寄语大家要持之以恒地积累知识,不断前行。他表示:一个光明的未来,既是对梦想的执着期待,更是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结晶。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衡量英雄,而是满怀敬意地仰望每一位勇于探索、不懈奋斗的成功者,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英日2301袁立茸说:“潘院长的讲座让我记忆尤深,整个讲座的氛围都是轻松的,院长主要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在我最感慨的是他从13岁才开始学习英语,他鼓励我们,虽然语言学上研究表明学习一门外语开始的越早越好,但是当我们错过了最佳的学习年龄时,也不要放弃,这也不是绝对的。潘院长鼓励我们要做有眼界有境界的外语人才,知道如何去传播中国文化。最后鼓励我们多与“高人”沟通,在外语学习的路上,一定要多跟自己的老师交流,多向高处汲取营养,细心分析她们给自己的指导,才能有方向感,才能长为参天大树。总的来说,通过这次讲座,我收获颇丰!。”
会计2201吕琦琦说:“听完潘卫民院长的“中外文化海外传播实践与感悟”讲座,我深受启发且收获颇丰。潘院长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中外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广阔图景。他通过具体案例,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强调译者在此过程中扮演的桥梁角色。同时,潘院长也鼓励我们大学生要勇于担当,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播事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次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也点燃了我对文化传播的热情,更加坚定了我为中外友好交流贡献力量的决心。”
——————————————————————————————吉林外国语大学学生处——————————————————————————————
新闻来源:学生处
初审:刘作全
复审:崔璨
终审:任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