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波及了全世界,不仅严重危及民众的生命安全,也引发了人的一系列身心应激反应,导致民众在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上出现了一系列偏差和失衡,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心理危机。作为大学生,我们在认真做好疫情防护、筑牢自身身体健康防线的同时,也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主动调适自己的身心,不断提升“心理免疫力”,以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复学生活。
提问者:我人在学校,心却在家里,十分担心家人健康,怕家人被感染,这让我心神不宁,无法学习,怎么办?
专业解答:对家人的担忧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如果忧虑过多而不安,就积极保持和家人的联系。一是可以每天联系一次家人,提醒、督促他们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做好个人防护,保护身体健康。二是可以和家人回忆和分享过去和现在的美好生活,增加彼此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是可以运用自己学到的心理支持方法,帮助家人缓解身体紧张和负性情绪。总之,多保持与家人的情感互动,给予家人情感上的支持,这样也可以缓解你的担忧,让自己能以平静轻松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
提问者:我宿舍有武汉/湖北的同学,我不知道怎么和他/她相处?
专业解答:面对武汉及湖北其他地区归来的同学,理性上知道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但由于疫情的影响,内心仍会有矛盾,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是要保持科学理性,要知道该消灭的是病毒,该防备的是疫情,不能污名化疫区的同学。二是要设身处地地体会疫区同学所经历的危机或创伤,既不过度关注,过分追问,避免他们的“二次创伤”,同时也要给与真诚的关心,倾听他们的讲述,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反应,如果他们出现身心不适应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他们出现严重的身心反应要积极报告辅导员或心理老师,给予专业的教育、引导、咨询和帮助。
提问者:复学后,我常常觉得心里憋得慌,尤其看到身边有人不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对疫情丝毫不在乎,会忍不住对同学发脾气,怎么办?
专业解答:针对疫情防护不够产生的愤怒,本质可能是因疫情引发的恐慌或者哀伤。用愤怒来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释放焦虑,缓解身心紧张,有助于恢复安全感和掌控感,但是总对他人发脾气,又会引发人际紧张,需要调节和控制。一是默数10个数。愤怒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2秒,当生气和愤怒时,在心中默数10个数,数完后消极情绪自然有所消减。二是将自己置身事外。想象他人遇到类似情景时所做出的各种反应,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尝试做一下。三是学会正确的表达情绪。首先在愤怒之前就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将情绪释放;其次是用直截了当、建设性的语言和别人沟通,避免压抑和累积不满直到冲突爆发。
提问者:复学后感觉同学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了,总感觉大家之间隔了点什么,找不回之前的亲切感了,不知该怎么办?
专业解答:人际距离的适当增加有利于个体获得自主感和安全感,但是过远的人际距离,会导致个体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一是复学后,同学们一段时期内还会下意识和习惯性地与他人保持距离,适度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是有必要的,但可以拉近心理距离,可以通过对共同经历的疫情事件的讨论分享,加强与同学间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二是通过真诚的倾听和共情,在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照顾,相互支持、帮助。线上可采用QQ、微信、微博、电话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状态和心得体会,经常关注同学朋友的动态,加强与同学的互动。
来源: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