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抑郁症到底离我们有多近吗?
根据美国2010年的一个调查,约有3.4%的美国成年人达到了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每年有150万的患者在抑郁的黑洞里挣扎;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共约3.5亿名抑郁症患者,而中国的抑郁患病率达到了2.1%。尽管它是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却屡屡被人们所误解。
1.抑郁症=阴暗?
我们是该重新认识一下他了!
抑郁症=阴暗?抑郁症=软弱?抑郁症=心情不好?这是许多人对抑郁症的误解。
当初一直被当做调侃工具的抑郁症,在今天却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爆出自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甚至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让人不得不重视。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2.你可知道,抑郁症的成因很复杂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
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3.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
我们要该如何对症下药?
7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篇《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 大一和大三高发》引发读者广泛关注。

7月31日,在新浪微博有31.2万网民参与了由中国青年报官博发起的“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你觉得自己有抑郁倾向吗”的网络投票。
其中,超过半数投票者认为,自己“有轻微的情绪低落 可自我调节”;而认为自己“有抑郁倾向且情况很严重”的投票者达到了8.6万,占总人数的27.6%。超过两万名网民在微博留言,其中不仅有人提到自己与抑郁症抗争的经历,更多的是表达了对大学生抑郁症高发现象的密切关注。
通过长期研究,不少专家都认为,大一和大三是抑郁症的高发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蔺秀云指出,大一是一个适应期,不仅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方式,还要适应身边优秀的同龄人带来的压力。而大三下学期面临新的选择,学生需要为考研、出国或就业等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准备,这些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可能会伴随一些抑郁情绪。
她还指出,大学生要树立一个合理的目标,既要接纳自己的不足,也要更多的发现自己的长处。人生有很多条路,不要强迫自己过于完美。抑郁也可能是一种积极作用。可以提醒自己去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没解决之前也能给自己一个表现不好的理由。
她也认为,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视,也会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专门的心理培训。如果觉得自己不舒服,要就近、及时地敞开心扉去求助。
此外,她还强调,抑郁有时可能只是一个表层的问题,需要通过专业的诊断才能发现是否还存在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其他一些深层的问题。
“有了抑郁情绪也可以带着情绪行动起来,不要被情绪控制了,更不要让疾病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蔺秀云教授认为,每个人都会有压力,情绪低落是人的正常现象。而情绪的困扰只是暂时的,通过积极治疗很快就可以康复。即使是被动的治疗,过几年也会慢慢好起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并不是要消除这个情绪,而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事情做完了、做好了,这种情绪才会慢慢过去。”
4.从我做起,正确对待抑郁症
01.拒绝歧视与偏见
抑郁症不是一种“矫情病”,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似很乐观的人甚至都可能会有抑郁症。
我们不要对抑郁症患者有任何歧视,不要有任何抱怨和不满,更不要从道德角度评价抑郁症状,如指责患者懒散、不思进取、不孝顺等。
02.多一点理解与关爱
陪伴与理解比讲道理更重要。
抑郁症患者的痛苦不但来自于疾病本身,更多时候来自于他人的不理解。因而我们要表达真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不要对患者讲道理或者是简单的安慰“不要想那么多就好了”,“没事的,坚持一下就好”,“有人比你更不幸”等。
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出现退行现象,心理年龄会退 行到几岁孩童时的状态,因而更需要家人朋友多陪伴、支持。在陪伴中给予充分的关注,充分沟通,家人、朋友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对于患者恢复自信、改善症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去倾听,不要嘴快于心,请给予他们温柔与耐心。
03.陪伴TA,更要懂TA
抑郁症虽然是一种疾病,但不要对其太过恐惧害怕,因为这并不是一种绝症,可通过治疗康复,我们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抱一种平常心态看待,虽然每个人都有患抑郁症的可能,但是了解抑郁症知识和基础的心理卫生保健知识,会起到一种很有效的预防作用。
有些抑郁症患者告别了生命,把悲伤留给世间。请让我们珍惜生命的价值,在彼此最好的年华互相守护。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