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工动态  思想引领   心理健康  资助育人  军训征兵  学风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健康>>心园百科>>正文
当你被黑暗吞噬
2020-10-22 12:08  

    “当你被黑暗吞噬,我会拉住你的手”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上吊自杀身亡,只留下一封告别信。然而,在留下这封看似只弥漫着小忧伤,小抱怨的告别信后,他做出了人生最重大的决定。我们不是他,不知道他当时的压力到底有多么的大,但不管怎样,我们确实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站在上帝视角,我们或许觉得这名研究生的赴死,太过轻率。又或许,很多同学,曾具有,或正具有与这名研究生相近的轻生念头。

    这事件的背后,是更加严峻的现实。据调查: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16%的中国学生考虑过自杀。而自杀的原因,往往很常见:压力大(差距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习压力、前途压力等)。

    真正有自杀这种情绪并不都代表是矫情

    很多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心理矫情脆弱,而可能因为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更加“敏感”。“敏感”作为一种性格特质,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根据 Elaine Aron 的研究显示,人群中有约20%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大脑,这些人在面对他人情绪时会表现出更强的生理反应。他们对于外界微妙事物的感觉更加强烈,受到刺激的速度和程度比别人更高,也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走向抑郁焦虑,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你能注意到这些求救信号吗

    在自杀行为实施之前,有自杀想法的人几乎都经历过挣扎、犹豫、求救、失望。这就给了我们发现和预防自杀行为的机会。WHO指出:大部分自杀行为发生之前都有一些警告信号。

    1.如果有人跟您说:“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个废物!”或者“我活得太痛苦了,没有我,他们会更幸福”...请您高度重视!他可能是向您求救,而不仅是需要一些简单的安慰。

    2.如果他上网搜索自杀方法、讨论自杀问题、或者问您“我死了你会怎么样?”之类的话题。千万不要以为是开玩笑,他是认真而又委婉地向您求救。

    3.如果有人向朋友分发自己心爱的物品,或者写下类似遗言的内容,说明他在告别,即将实施自杀行为。此时要立刻进行危机干预,每一分钟都生死攸关。

    帮助他们:这7点很重要

    1.要充分重视信号,将干预付诸于行动;而不要忽视信号甚至以为他在开玩笑。

    2.要勇于讨论自杀话题,谈论就是一种支持,躲避反而让他更加绝望。

    3.要对自杀想法给予理解,说教式的劝说无济于事。

    4.要认真帮助他分析面临的问题,刺激的话语起不到“以毒攻毒”的效果,只能加速其自杀。

    5.有人陪伴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支持。让其独处不仅不能让其冷静,反而会让他感到孤独。

    6.要保护其隐私,但不等于隐瞒。明确说明您会同其他值得信任的人一起帮助他。

    7.时间不是缓解自杀意念的良药,要及时治疗干预,等待只能延误时机。

    帮助他人 挽救生命

    无论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如若发现正处于自杀危机中的人,请务必,用您一点时间,向他施以援手,挽救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