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复原力(Relisence)
由于语言的差异,国内对于“relisence”的译法存在不同。一些笔者撰写介绍这一研究领域时,将其翻译成“弹性”;其中香港学者将其理解为“压弹”,另一些学者则更愿意用“韧性”一词来解释。而“复原力”的提出是借鉴了台湾学者的译法,强调个体能够从灾难事件中成功地恢复过来的能力。
01复原力是什么
复原力是能够从困境中恢复常态、成功应对压力并良好适应的一种能力,这些能力帮助个人遭受压力事件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从而获得有益于个体未来成长的成功经验。
复原力的三个特征:
(一)复原力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心理特质。
(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应对的过程。
(三)复原的结果是克服困境。
02复原力的研究历程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复原力的研究大致都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研究者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而且通过对一些儿童和少年的观察,发现其在高危环境下仍具有良好的适应,这一现象更好地帮助其研究个体内是否存在某种抗压能力或保护因子提供了条件。
其次,研究者更注重动态变化、有着强烈的生态取向, 并从发展的视角解释心理复原力。个人能力视角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个体自身具备的能力,是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是个体神经生化物质的有效调节。而发展结果视角认为心理复原力的机制是因为应激反应中的保护因子产生的积极影响。虽然两个视角的解释不同,但通过对其的研究,总结了心理复原力来源的三个可能的方面:先天遗传、早期生活经验以及在解决危机事件后个体所获得的学习经验。
最后,强调心理复原力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干预。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展检验心理复原力的实验研究。例如:生活技能训练和青少年资源工程就是两项最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生活技能训练通常是通过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家庭作业等活动达到提高个体的认知行为技能的效果,而青少年资源工程则更注重家庭方面的资源,这两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对心理复原力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03复原力的教育启示
通过对心理复原力的调查研究,使我们了解到培养心理复原力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不论对于成人个体还是处在成长中个体来说良好的复原力水平可以更好地帮助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更轻松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更愉快地与人进行交流,使其更有信心的生活。
那么,复原力的这些优势促使我们不由自主对日常生活重新审视,在这审视的过程中我们又得到了以下这些新的启发。
(一) 学校方面
在学校时,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复原情况,对心理复原力差的学生给予关怀。而且在同伴交往中,应该互相帮助给予同伴最大的支持。
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培养个体对生活的乐观信念,引导其形成客观的归因方式和成就动机取向是十分重要的。使其免由压力引起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从而促进心理复原力的发展。
(二)家庭方面
在家庭中,对与心理复原力差的孩子,父母需尽可能采用鼓励的方式对待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信心和支持,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应该使个体意识到犯错误是正常的表现,不要因为自己犯了错就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导致压力加大,用积极的情绪和乐观心态面对压力是十分重要的。
要与孩子多沟通,做朋友,这样会帮助家长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也是孩子对家长有了不同的了解,这样会促进两者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方面
在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人们知道心理复原力的重要性。
例如,举办公开免费的讲演、发放有关心理复原力的相关手册等。提高全民素质,鼓励人们乐于助人,改变社会风气,加强社会支持这对于心理复原力低的个体十分重要。使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到温暖比起理论疏导有效得多。
我们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个体得到更好的发展。